研究样品中可见有孔虫、棘皮类、腕足、双壳、钙藻、介形虫等多种生物碎屑颗粒。有孔虫类化石在晚古生代较为常见,现以样品WW18T-6和WW8T-14(图5A、B)为例进行特征描述。䗴类有孔虫粒径为1.2 mm,房室多被亮晶方解石充填,旋臂较厚,由致密层和蜂巢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不规则;小有孔虫,粒径为0.6 mm,壳壁较厚,房室为亮晶充填。
研究区棘皮类化石以海百合茎碎片为主,化石原始成分为高镁方解石,后期全部转化为低镁方解石。薄片中多呈现为破碎的磨蚀程度不同的骨板。现以样品MJ19T-2(图5C)为例进行描述。海百合茎颗粒为其斜切面,粒径为0.6 mm,呈不规则长柱状,单晶结构,边缘由于压溶作用呈锯齿状绞合构造。
研究区腕足类化石广泛分布,现以样品MJ19T-24(图5D)为例进行描述。壳体原生矿物成分为低镁方解石,壳长2.4 mm,壳体呈平行片状结构,不同壳层显示出差异性成岩改造。
研究区双壳类化石分布广泛,现以样品WW8T-54(图5E)进行描述。双壳壳体原生矿物成分为文石或高镁方解石,薄片中的壳已转变为低镁方解石,呈次生晶粒结构,但仍可分辨出特征性棱柱状构造。壳长为0.5 mm。
介形虫主要分布于磨街、文湾剖面,现以样品WW18T-1(图5F)为例进行描述。壳体为钙质几丁质,呈现褐深棕色。壳长0.4 mm,单层壳,玻纤结构,壳内空腔充填亮晶。
钙藻主要分布于磨街、文湾剖面下部的粒泥灰岩中,现以样品MJ19T-19(图5G)为例进行描述。钙藻的横切面为长柱状,藻体因成岩作用改造呈晶粒结构,推测其原生矿物为文石或高镁方解石。孢子孔内被泥晶机质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