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岩的鉴定表首先描述灰岩细分的类型(表2)。综合国际流行的Dunham(1962)分类方法
[1],以及Embry和Klovan(1971)的补充分类
[2],灰岩可分为异地灰岩(具颗粒结构)、原地灰岩(具生物结构)和结晶灰岩(具重结晶结构)三大类(表3)。使用者可按照灰岩类型选择表头进行填写,如具有颗粒结构的异地灰岩仅需填写颗粒结构部分的表头(表2);具有生物结构的原地灰岩仅需填写生物结构部分的表头;具有重结晶结构的结晶灰岩要根据结构是否残余选择表头,对于没有结构残余的重结晶结构则只需填写重结晶结构表头。
灰岩中的颗粒粒径超过2 mm的颗粒含量估算是定名的必要条件。本专题中颗粒含量计算方法如下:>2 mm颗粒含量与颗粒总含量计算相互独立,颗粒总含量为样品中列出的所有类型颗粒含量总和;而>2 mm颗粒含量则是所有类型的颗粒直径大于2 mm的含量总和。例如某薄片中含有双壳碎片和有孔虫,双壳碎片总含量为20%,其中>2 mm的双壳碎片含量为5%。有孔虫总含量为25%,其中>2 mm的有孔虫含量为10%。那么颗粒总含量为45%,>2 mm颗粒含量为15%。
灰岩薄片鉴定表(表2)中“颗粒保存程度”一项的分类方案采用余素玉(1989)分类标准
[6](图5),分为自形、半自形、砂砾级他形、粉级他形;“填隙物类型”则包括泥晶和亮晶,其中泥晶粒度采用Embry和Klovan(1971)灰岩分类方案
[2]中的定义,即粒径小于0.03mm的方解石颗粒;“晶粒大小”采用曾允孚(1986)灰岩分类的标准
[7];“晶粒结构”和“自形程度”采用Fridedman(1965)的标准
[8];“生物结构划分方案”采纳Embry和Klovan(1971)灰岩分类中的方案
[2](图4A);“生物建造类型”采用曾允孚(1986)灰岩分类
[7]的标准(表2);“颗粒分选”采用Jerram(2001)的分类
[9],得出在薄片中表示分选性的视觉比较器,包括分选极好、分选好、分选较好、分选中等,以及分选差5类(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