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观测能力的提升,海洋观测是海洋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1-2],当前海洋观测科学发展已经呈现由水面、海底向全水层的剖面观测趋势,观测范围的拓展、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更是越来越受到海洋科学界的关注
[3-4]。
中国科学院在创新三期部署建设的“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是兼顾区域特色和学科背景、兼具全面调查功能与专项研究功能的开放性海洋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为阐明中国近海的长期变化规律,发现新的海洋现象,揭示和预测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海洋动力环境、水体环境、地质条件、生态系统的响应,为原创性理论的创立提供实测依据。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作为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始建于2007年,一直致力于东海水文、海洋气象和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同步、实时监测,提供满足东海大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异响应研究需求的长期观测数据,在精细时间尺度上记录极端天气过程和主要洋流对东海典型生境的作用。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形成在水平尺度上覆盖范围广阔的东海观测浮标阵列,在空间尺度上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构建成为我国东海海域海洋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海洋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
[5-6]。
我国东海舟山群岛附近海域作为长江水进入东海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和水文特征均受河流与海洋的共同影响,产生相对活跃且复杂的水动力环境,该区域涉及的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沿岸上升流以及黑潮入侵等均是海洋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7]。再加上近年来日益加重的赤潮给舟山群岛附近海域的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灾害,严重影响海洋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8]。海洋水体剖面实时观测数据的获取,对明确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特点及营养化形成机理具有重要作用,在近海海域实现剖面水体实时观测是明确且迫切的国家需求。
本数据集基于2018年8月15日至2019年7月31日舟山群岛衢山岛以西2.5海里位置的剖面水体的观测数据,采用国内首套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进行剖面数据实时采集,主要观测参数包含深度、剖面水温、剖面盐度、剖面pH、剖面叶绿素5个参数。本图集包含原始数据表格1个,共计31740条剖面水体数据;还包含16张不同水深位置水温和盐度时间序列曲线图形,图形格式为.fig矢量图。本数据集主要为研究长江口–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变、赤潮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可以为生态灾害预报模式、政府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